您好, 请登录免费注册
客服热线:010-65980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帮助中心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
发布时间:2018-10-08 来源: 作者:云庐艺社
  
  • QQ截图20181008151837.jpg

  • 展览时间:

  • 2018-09-07 - 2018-11-20

  • 展览城市:

  • 辽宁 - 沈阳

  • 展览机构:

  • 辽宁省博物馆


展览介绍

8月18日,刚刚全面开馆的辽宁省博物馆就设置了书法馆与绘画馆的参观限流,第一天就有网友称在书画馆门前排队3小时:“出口出来一个人,入口放一个人进”。如果您前往参观,建议早起9点到博物馆,第一批进场参观。关于两个展览的截止时间,辽博官方告知雅昌艺术网,首期将展出三个月,约至11月中旬,因为场馆是试运行,所以具体展览调整时间以辽博官方发布信息为准。开馆之际,雅昌艺术网集中详细介绍书画篇:辽博最全现场与高清大图“洛神”坐镇绘画馆领衔十二专题展。此篇笔者则打算聚焦书法馆,并以辽博的书法精品梳理中国书法史。

辽博此次书法展的策展人董宝厚向雅昌艺术网介绍,在此展览中馆藏《万岁通天贴》在2018年的春节期间创下了新馆开馆以来参观的历史最高记录,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这次“中国古代书法展”里将暂时不会出现它的身影。但是,同样值得期待的《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等名作将联袂登场,藏品以时代为序列来呈现,包括“商周至魏晋书法”“隋唐书法”“宋元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集中反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基本变迁轨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数十件历代书法精品中,收藏于辽博的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成为书法展厅最大看点,全长11.72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听说,纸上的精细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出来的。是宋徽宗难得一见的草书长卷。

从赵佶的书法存世量来看,瘦金体较多也成为观众认知宋徽宗的标志性符号,但是他的草书流传特别少。传说宋徽宗一生写过多次《千字文》,如今却仅存两件,另外一见是《楷书千字文》,用其瘦金体写成,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是他22岁时所写。而此《草书千字文》则是他40岁时所写,正是写于其书法大成之时。

十一米长的草书手卷一气呵成,连贯放松,变幻莫测,蔚为壮观。专家认为,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部分字体的落笔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灵动,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

书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艺术样式。书法艺术要迈出新的一步,难以想象的艰难,直到如今依然如此。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线性的历史,而书法的发展历程则侧面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面貌,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不同时代各有千秋,不断占据着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

而基于《千字文》的热点效应,辽博各个时期的书法代表作品都一一呈现,而且大多都全卷展开。而每一件草书,在整个展览中呈现出了书法特有的艺术张力。“汉兴有草书”,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是在汉朝,兴盛于唐代,这在此次展览中得以印证,奔放不羁、连绵如云、气势万千的狂草多出自唐朝书家。学界专家总是谈及,傅山之后再无草书大家。不少专家认为,草书是此次展览中的最大亮点,所以我们继续介绍展览中的精品草书:

唐朝主要推崇王羲之,此时的草书大家则有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不凡格调的草书大家。《古诗四帖》是唐张旭的重要作品,算得上是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顶级法书作品,是在有色纸上用狂草写下《不虚词》两首,以及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翁四五年少赞》。

所以这件作品在北宋的时候被人误以为是谢灵运所写,但是明代董其昌则指出这是张旭所写。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作者的争议一直都在,谢稚柳和杨仁恺认为这是唐代张旭真迹。徐邦达、启功则力持“避讳说”,因为北宋应该避讳“玄朗”二字,但帖子中却有涉及。

整件作品字形变化丰富,布局大开大合,气势拨打,充满激情但是又不失规矩。张旭本人是一个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的人,他的狂草最为知名。

这幅书法虽然落款是唐朝的孙过庭,但是并非他的原作,而是宋元时期人们的临摹本,临摹的年代依然不能确定。书体以草书为主,也掺杂一些章草,运笔精熟。

明代书法发展中以吴门书派中的文人书法为主流,在草书方面则是以徐渭等书家为主。这件草书是明代宋广临怀素的《自叙帖》,在书法方面宋广沿承了张旭、怀素。

这幅陈淳的书法为行草书,写了四首《越游》,笔力虬劲,他同样也是书画皆能,他的绘画开创了大写意的门派,与徐渭并称。他的书法则早年从文徵明入手,后来上溯到唐宋,以草书为主。

王铎这篇帖轴通篇行书与草书结合,无论是结构、字形还是其中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文字内容是:忽枉来书,谈饰过实。非敢当仁,披览循环,祗以增愧。故斯表意,余不多云咨。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临唐太宗帖润老先生词坛王铎。

隋代立国较短,书法则是南北融合的风格,虽然书法并无直接的大成就,却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书法蓬勃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书法,倡导书学,推崇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北宋时期的书法延续的是唐代,但是将唐人的气魄写法改为雍容端丽的写法。《淳化阁帖》的摹刻,影响了行书的迅速发展。元代书法崇尚复古,形成端庄朴厚的书风,赵孟頫和鲜于枢是代表书法家,主张书画同源。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是“宋四家”,注重表达主观意境,同时,宋徽宗的瘦金体也风姿独特。

明代书法继续宋元的帖学而发展。明代中期江南地区文人书法抬头,尤其以祝允明、文徵明等活跃的吴门书法成为书坛主流。清朝时期,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推崇赵孟頫,书风不断变化。

此次展览中,行书的展示同样精彩。其中备受关注的书家是:欧阳询,对于书法爱好者和初学者,欧阳询是首推。所以他是专家与大众都特别熟悉的唐代书家。

欧阳询是诸多书法临习爱好者特别熟悉的唐代书家。这件《行书仲尼梦奠帖卷》是明清时期很知名的书法,书法界简称《梦奠帖》。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欧阳询的晚年精品书法,共九行,七十八个字,章法疏朗,行笔顺应结字,自然流畅。但也有专家质疑这件作品的真实性。

《兰亭集序》是至今都在教科书里,脍炙人口的一篇文。讲述的是东晋的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之际,王羲之与文人雅士等41位在如今的浙江绍兴兰亭雅集,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文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这篇书法原作被称作是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真迹已经遗失,但是有各种版本流传,例如“神龙本”。此卷是北宋的拓本,有诸家的收藏印,拖尾也有董其昌的题跋,著录在《石渠宝笈续篇》。

欧阳修同样是大众特别关注的北宋书家,这件书法史由《欧阳氏图谱序》的手稿的一部分,以及一首诗组成。手稿受到颜真卿的书法影响,落笔提按,整篇书写都轻松随意,有各种涂改、删减和增加的地方,虽然如此但依然显得自然流畅,这件卷后有十多人的题跋,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中。

此册是赵孟頫为中峰和尚所写的《般若婆罗密心经》一共六开,行笔急速,以二王法度写成。赵孟頫在此次书法与绘画展览中,皆是元代的代表,说明他的书画造诣精深,而且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书法方面他篆隶真草诸体皆能,是元代艺坛领袖式的人物。

这件书法书写了王安石的四首诗,字像拳头一样大,用笔流畅,部分地方有勾连,是一气呵成的书法。鲜于枢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擅长书法真行草等,他的行草取法唐人,下笔猛健,这件书法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

沈周的行书是明代行书的代表,他是吴门画派的奠基者,他的书法则学习黄庭坚,与时代不同。

楷书领域,展览从魏晋时期开始至清,魏晋六朝时期书法诸体兼备,楷书也是如此。展览中展出的《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卷》是东晋楷书的代表书法作品。唐初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后期则有颜真卿、柳公权,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法度规范。

这幅作品是一件绢本的小楷书,写的内容是为了表彰东汉名为草娥的烈女。内容与《列女传》《世说新语》等内容大多都吻合,因为有东晋生平二年的署款,所以也把这帖子叫做《升平帖》。对于其作者的说法,从宋代至今一直都存在争论,有王羲之和东晋佚名两种观点。这件书法的重要性就在于这种书写方法和字体结构体现了东晋小凯趋于成熟的风格,这是一件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书心有怀素等人的提名落款,也有赵构、赵孟頫等十多人题跋。

此卷是沈弘在云际山寺所写,这位书家是写经书家,算得上是唐代写经书法的代表作品。小楷经文结构严谨,唐初的瘦硬笔法在这里开始,通篇经卷万余字,无一字懈怠。

何绍基是清末书法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学习颜真卿,上溯至秦汉古篆,到南北朝碑学,书法风格高古。这件楷书为丁日昌所写《复园记》,书写法度严谨,写这幅时,他已经67岁。

策展人介绍,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的文物价值有多重性,他们既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也是含有艺术内涵的精美书法作品。春秋末期开始,汉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则是很剧烈的,书法家越来越多,对后面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诸体兼备,名家辈出,算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牛胛骨下部正面刻着四段字,大约60个字,背部则有灼烧和刻痕以及刻辞。此文物原来被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所收藏。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为分刻在十个鼓的形状的石头上,所以又叫作“十鼓文”,是以四言的句式,记述了秦国君主的渔猎活动。石鼓文的字体属于大篆,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间。书法的特点是整齐、开朗,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一册则是清朝初期的拓本,一共36开,收藏有序,有诸多藏家的收藏印。

《峄山碑》是秦始皇28年东巡时刻的,是秦石刻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碑文篆书是由李斯所作,但原石早已没有了,后来由宋人临摹刻,这一册共38开,是清的翻刻本。

《乙瑛碑》是东汉的时候所立的,在今天的曲阜孔庙里。这个碑整体方整,法度严禁,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笔的感觉,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共43开,这是明拓本。

《始平公造像记》是北魏所造的石像的一篇题记,文字阳刻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其文字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此册为清末拓本,共六十开。

金农的作品算是整个展览最后的精品书法,是一幅七言对联,用皮偏锋,结构高古。金农精于篆刻,书法出入楷书隶书之间,他创立了所谓的“漆书”,富于金石意味,被当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