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免费注册
客服热线:010-65980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帮助中心
“芳菲满园”​合肥女画家提名展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 作者:云庐艺社
  

三月的悟园,草木葱茏。一场以反映合肥地域女画家创作现状的作品展徐徐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自策划之初,我们便是立足一种由近及远、由地域到全域的考量,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发动合肥的各年龄段、各职业类型、各风格取向的女画家参加,意在让合肥的公众对本地域女画家群体形成综合、直观印象,这种印象在当下或未来又会以某种方式对外进行传播和推广。

当我们近距离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读和体悟时,便会油然生出一种感受:她们及她们的作品已建立了和当代绘画千丝万缕的关系,犹如一棵大树上一枝健硕的枝干,上面长满的一片片绿叶。借助这一片片绿叶,我们走进了当代绘画的广阔空间,从中一览关于主题叙事、物象描绘、心境表达的趣味和意味。

当代绘画作为创作主体的观念表达,依托的是艺术风尚的演变、文化环境的滋养、知识结构的支持、技法训练的积累、自我潜质的发掘。任何一件作品,都是表现的物象和审美的诉求的有机统一。许多作品,当我们掩去画家的姓名时,似乎很难从画幅的尺寸、内容的繁复、技法的纯熟、主旨的烘托等方面作性别的区分。曾义的《及笄年华》、王荣瑜的《咱村来新客》、周娟娟的《侗寨南巷集市忙》等都以一个特定的浓缩场景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美好生活场景,巨大的尺幅、精准的造型、入微的面部和肢体语言的表达,繁复的点线面运用,色彩的取舍,无不反映出画家驾驭主题创作的匠心和能力。石兰、李曌、王秀敏对中国绘画经典图式和技法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自家面貌跃然欲出。汤晓云多年精心于版画主题创作,细部的刻画得益于诸如《一束光阴》和水墨花卉诸多小尺幅作品磨砺的日积月累。汪臻的《失语系列》揉合了人物和境像,传达着一种朦胧而清晰的、具象又隐喻的氤氲情境,李李对油画灰色调的探索和运用,在油画的“本土化”表达和诗意提炼上,迈着坚实的步伐。

女画家隐曲婉约的特质,对物象细腻、微妙的表达,在王昀《帽子戏法》系列、潘天凤的《傍晚归来》、王纤的《四月芳菲》、张筱剑的《金秋》、权玉良的《盛世清芳》诸作品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常英格、王二平以特定的色调、人物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反映青年女性的心境,抑或是作者与所绘人物的角色互换。代玲以较直白的方式,表露她对宋元花鸟画传统的挚爱,溢于画面的是熟悉感和亲切感。丁祖桂化用敦煌壁画的色彩,在营造大尺幅通景山水的视觉效果上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杨明霞的工笔画,打通了古典与现代的互通桥梁,在她的笔下,工笔画以通景巨幅呈现,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得到充分彰显。潘天凤的《年年有余》、曾义的《苗岭小康喜乐多》借鉴剪纸、皮影、布堆画、农民画的手法,体现了不拘一格、不蹈旧步的创新思维。李琳的《青铜瑰宝》对礼器、乐器、酒器等形体的勾勒和斑驳锈蚀色彩的描绘,杨玉的《永不磨灭的记忆》对通讯器材细致入微的多角度刻画,有力印证着中国画不竭生命力的特质——对物象描摹和聚焦的无限可能性。

曾有一段时间,对绘画(架上绘画)的存在和可延续性的质疑不绝于耳,当代艺术的崛起,照片、影像、数字技术等成为有效的工具,绘画一度被降低到消解笔触、隐没意趣、略去主旨的程度,结构、拼接、纯形式、情绪宣泄似乎成为主流。当我们再次以客观而严谨的态度,来审视伟大的传统,以走近、感知进而走进的方式,去触摸、感知其内在的意蕴时,便会形成一种共识:绘画是对美的定格,她传播和传递的是一种鲜明民族特质的文化力量,反映和强调的是画家对古与今、中与西、再现与表现的理解和阐释。因此,绘画对中华美学基因和人文传统的继承、弘扬,不可回避!更不是可有可无!

一个展览,当她以其特有的在地性,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绘画的价值取向、空间营构、主题选择、色彩传达、画面意韵时,并有一种极大的包容度和宽泛性,渐而在各自明显的风格识别度基础上,形成与时代的关联与呼应时,我们是有理由、有底气对她给予积极且又正面的回应的!

合肥的女画家群体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基于现实的愿景。